下面作家、作品、體裁、時代(國別)對應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下列各項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2分)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下列各組中,加點文言字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2分)。
下列各組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
下列各項中有全部錯誤的一項是( )。 (2分)
下列各組中,加點的字拼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2分)
1.“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兄女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詠雪》) 2.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觀書有感》) 3.無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 4.曾子曰:“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遠。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論語〉十則》) 5.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錢塘湖春行》) 6.________________,小橋流水人家。(《天凈沙秋思》) 7.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
作文(50分):近兩年來,黃梅縣教育局積極倡導陽光體育運動,要求全縣各學校積極開展體育活動,并且規定了不同年級體育活動的時間及方式。黃梅縣實驗中學嚴格按照黃梅縣教育局要求,開展了一系列的體育活動,其中大課間活動的開展給所有陽光少年帶了許多快樂,也逐漸成為一大亮點。 請以“快樂大課間”為題寫一篇記敘文。要求:①書寫要工整;②內容要充實;③語言要生動;④感情要真摯;⑤字數600字以上;⑥凡涉及真實的人名、地名、校名一律用英文大寫字母ABC等代替。
閱讀《曬月亮》,回答問題。 曬 月 亮 池 莉 常熟有一座山,叫做虞山。虞山有一座寺,叫做興福寺。興福寺有一把年紀了,大約一千五百歲。寺內山坡上有一片竹林。竹林的特點是竹林有一條曲徑。曲徑的特點是曲徑被一位唐人寫進了一首詩歌。詩歌的特點是到現在還非常流行。這首詩便是唐人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寺壁上拓刻著這首詩,字是宋人米芾寫的。米芾湖北人,出名的任性和癲狂,有潔癖,好奇裝異服。性情滲透了筆墨,字是又詭異又憨厚,出奇的漂亮。 四月的一天,我就住在這首美麗的詩歌里面。午睡醒來,推開房門就是竹林。走在竹林的曲徑上,根根發絲都飄向遠方:唐朝和宋朝。忽然發現,美麗的東西是橫截面,一旦美麗便永遠美麗,絕不隨著時間線性消失。常建的詩是美麗的,愈看愈感心旌搖曳,如入清空;米芾的字是美麗的,詭異憨厚怎么也掩不住任性癲狂。美麗是不老的,唐詩不老,宋字不老,因而一千五百歲的興福寺也永遠不會老。 入夜,聽慧云法師講經。古老的寺廟,偏偏有年輕的小當家。二十來歲的慧云法師,相貌還沒有徹底脫去男孩子的虎氣,談吐卻已經非常圓熟老到,可以舉重若輕地引領我們前行。南來北往,到過的寺廟不少,覺得哪座寺廟也沒有興福寺這么濃濃的“禪味”。密密竹林,蒼蒼古木,處處透著禪意。 夜深深,在寺內緩緩散步,看風中低語的古樹,看樹葉滑落潭水,看綠苔暗侵古階,看夜鳥夢囈巢穴,看回廊結構出種種復雜的故事,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看時間逝去滴答滴答的聲音,看僧人們的睡眠呈現一種寺廟獨有的靜寂。一仰頭,參天古柏的縫隙間晃出興福寺的月亮,小小一彎冷月,朦朦朧朧。 興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唯一的月亮,因為它有興福寺,有興福寺生長了千年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興福寺的月亮不是單純的月亮,是成了精的月亮。我在新疆見過又大又圓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荒漠。點了篝火,一夕狂歡,狼狽的是天明之后的灰燼殘酒。我真的是喜歡興福寺的月亮。從離開興福寺的那一刻起,我就在等待再一次的緣分,能夠再去興福寺住幾日。到了晚上,就出來曬月亮。 1.、通讀全文,談談你對文題“曬月亮”的理解。(3分)
2.、作者筆下的興福寺令人神往,請結合全文,概括興福寺的特點(每點不超過8個字)。(3分)(1)幽寂的自然環境 (2) ;(3) ;(4) 。 3.、文章的標題是“曬月亮”,可一、二自然段既沒有寫月夜,也沒有寫月亮,跟文題似乎沒有多大關系,能談談你的看法嗎?(3分)
4.、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圍繞最后一自然段為湯老師命最后一個閱讀題 ,并且請你寫出你的解答。(3分) 命題: 解答: 深層閱讀有點兒小難,不要緊,大家都一樣,寫好下面的作文吧!
閱讀文言文《傷仲永》,完成30-34題。(8分) 傷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1.、解釋下列句中黑體詞的意思。(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賢于材人遠矣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1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極狹,才通人 B.未嘗識書具 默而識之 C.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漁人甚異之 D.忽啼求之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3.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譯文: 4.、課文內容理解填空。(1分)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天資非凡卻“ ”,最終“泯然眾人”的實例,說明 。 5.、在課后“‘仲永泯然眾人’誰之過”的討論中,大家一致認為“‘仲永泯然眾人’父之過”,請你結合文意,談談“父之過”的理由。(2分)
讀《 鄉土情結》一文,回答文后題目(10分): 鄉土情結 柯 靈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逢年逢節,觸景生情,隨時隨地想到它。遼闊的空間,悠邈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這就是鄉土情 結。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他從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親族的逗弄中開始體會愛。鄉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輩輩都植根在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歡離合的家史,在聽祖母講故事的同時,就種在小小的心坎里。鄰里鄉親,早晚在街頭巷尾、橋上井邊、田塍籬角相見,音容笑貌,閉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橫豎呼吸著同一的空氣,濡染著同一的風習,千絲萬縷沾著邊。一個人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要經過千摩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滿未知數,但童年的烙印,卻像春蠶作繭,緊緊地包著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紋,一輩子附在身上。 “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草窩”。但人是不安分的動物,多少人仗著年少氣盛,橫一橫心,咬一咬牙,揚一揚手,向戀戀不舍的家鄉告別,萬里投荒,去尋找理想,追求榮譽,開創事業,富有浪漫氣息。有的只是一首朦朧詩,——為了闖世界。多數卻完全是沉重的現實主義格調:許多稚弱的童男童女,為了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著眼淚打發出門,去串演各種悲劇。但鄉土的夢,卻永遠追隨著他們。浪蕩乾坤的結果,多數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黃金、美人、虛名、實惠,都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 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樹高千丈,落葉歸根。但百余年來,許多人依然不得不離鄉別井,乃至漂洋過海,謀生異域。有清一代,出國的華工不下一千萬,足跡遍于世界。美國南北戰爭以后,黑奴解放了,我們這些黃皮膚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勞、廉價的特質,成了奴隸勞動的后續部隊,他們當然做夢也沒有想到什么叫人權。為了改變祖國的命運,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發軔于美國檀香山,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很多曾在法國勤工儉學。改革開放后掀起的出國潮,洶涌澎湃,方興未艾。還有一種頗似難料而其實易解的矛盾現象:鴉片戰爭期間被割棄的香港,經過一百五十年的滄桑世變,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慘淡經營于斯的香港人,卻寧愿拋棄家業,紛紛作移民計。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內涵,不可一概而論,卻都是時代浮沉的側影,歷史浩蕩前進中飛濺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決于地理距離的遠近。我們第一代的華僑,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兒育女,卻世代翹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做了慷慨的奉獻。香港蕞爾一島,從普通居民到各業之王、紳士爵士、翰苑名流,對大陸踴躍捐助,表示休戚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是近在眼前的動人事例。 “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此中情味,離故土越遠,就體會越深。科學進步使天涯比鄰,東西文化的融會交流使心靈相通,地球會變得越來越小。但鄉土之戀不會因此而消失。 1.、從文中看,鄉土都給人們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3段中所描寫的少年離別家鄉的情況有哪幾種,請概括說明,它使我們想起了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的哪首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一離開鄉土,就成了失根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是從文中抽出來的一句話,請你將它還到原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4段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并稱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合鄉土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2分)。( ) A、本文以不會褪色的鄉土情結開篇,開門見山;以鄉土情結的形成表現為主體,脈絡清晰;以不會消失的鄉土之戀結篇,首尾呼應。 B、第二段寫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故鄉的山水草木,鄉鄰的音容笑貌……這一切決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動,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遠離鄉土的游子們孤苦無助的境遇。 D、“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的比喻,舊典活用,極富新意,為中華民族安土重遷這一傳統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據。
比較下面(甲)(乙)兩段文字,回答段后問題。(4分) (甲)語法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那一天,韓麥爾先生發給我們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法蘭西”“阿爾薩斯”。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象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個個人那么專心,教室里那么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專心畫“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國字。 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乙)一列火車緩慢地駛進了柏林,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在一節車廂里,坐著一位頭發灰白的戰時后備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個身體瘦弱而多病的老婦人。顯然他在獨自沉思,旅客們聽到好在數著“一、二、三……”聲音蓋過了車輪的“咔嚓咔嚓”聲。停頓了一會兒,她又不時重復數起來。兩個小姑娘看到這種奇特的舉動、指手劃腳,不加思慮地笑起來,一個老頭狠狠地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里平靜了。 “一、二、三……”神智不清的老婦人重復數著。兩個小姑娘再次笑起來。這時那位灰白頭發的后備役老兵挺了挺身板,開口了。 “小姐”他說,“當我告訴你們我位可憐的婦人就是我的妻子時,你們大概不會再笑了。我們剛剛失去三個兒子,他們是在戰場上死去。現在輪到我自己上前線了。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進瘋人院啊!” 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 1.、甲乙兩段都以 ___________ 為背景,甲段的主題是表現了小弗朗士等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愛,對普魯士軍隊的恨,乙段的主題是 _________________ 。(1分) 2. 、甲段寫韓麥爾先生發給學生的新字帖都是“法蘭西”“阿爾薩斯”的圓體字,其目的是要從側面表現在法蘭西人民心中,阿爾薩斯永遠屬于法蘭西,絕不屬于普魯士。 乙段寫婦人多次重復“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婦人對 _______________ 的痛苦訴說,也表現了作者對戰爭的 ________________ (1分)。 3.、甲段畫“杠子”和乙“一、二、三”的雙引用用法一樣嗎?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讀選文,回答下面問題(3分):在李公樸同志被害之后,警報迭起,形勢緊張,明知兇多吉少,而聞先生大無畏地在群眾大會上,大罵特務,慷慨淋漓,并指著這群敗類說: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 他“說”了。說得真痛快,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 他“說”了:“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他“做”了,在情況緊急的生死關頭,他走到游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他終于以寶貴的生命,實證了他的“言”和“行”。 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 1..“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和“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體現了聞一多什么特點?(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走到游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體現了聞一多什么精神?(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請問聞一多先生“巨”在何處?“高”在哪里?(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完成后面的題目。(3分) 未選擇的路 弗羅斯特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雖然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1.、結合句子的內容解釋第一、二節中兩個黑體的詞。(每小題0.5分,共1分)(1)涉足: ;(2)萋萋: 。 2.、詩歌中的“路”象征了什么?(1分) 答: 。 3.、你怎樣理解這首詩的主題?(1分) 答: 。
綜合性學習(1+2+1=4分)
某學校七年級三班就此開展了一項語文“關注氣候,關注季節”為主題的綜合活動。請你協助完成以下的工作。 (1)請為這次活動設計一兩項切實可行的子活動項目。
(2)上圖中的350名環保人士來自世界各國,他們用自己的身體組成了“climate SOS”的字樣,請你談談對這些人的這樣的行動的看法和感悟。
(3)如果要把這項活動推廣到學校或你所在的社區,請你為此設計一條醒目的宣傳標語。
看下面兩幅圖,完成圖后問題。(2+2=4分)
⑴分別給這兩幅圖命名。A: 圖 B: 圖 ⑵請寫出一句符合圖A畫面意境的詩句: ; 請寫出一句符合圖B畫面意境的詩句: 。
、仿寫句子。(3分) 例句: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 仿寫:秋天像 ; 秋天像 ; 秋天像 。
讀下面材料,請你從這則消息中歸納一個標題(2分) 4月9日下午,黃梅縣實驗中學迎來了幾位尊貴的客人,這幾位客人是鄂東晚報記者袁彩虹和陳燕、黃岡市和黃梅縣移動公司領導,原來是該校有效利用校信通被鄂東晚報記者采訪。 我歸納的標題是: 。
口語交際。(1+2=3分)紅星中學七年級同學在學完本組課文后,開展了一場“季節與心情”的辯論賽。請耐心聽完正方的觀點和陳述,并以反方的身份發言。 正方的觀點:季節的美麗與否決定心情的好壞 正方陳述:我方認為季節決定人的心情,姹紫嫣紅的春天,天高云淡的秋日,會讓人忘卻煩惱,心情變得輕松,工作學習效率提高。相反,炎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則讓人心煩意亂,無法安心。 反方觀點: 反方陳述:
請選出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句( )(2分) A.在“大運會”的籌備會上,各相關部門交換了廣泛意見。 B.郎錚艱難地舉起右手,向解放軍叔叔敬了一個標準的少先隊隊禮。 C.寫文章語言要精練,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話統統刪去。 D.沿線的拆遷工作能否順利進行,是深圳地鐵3號線如期開通的條件之一。
請選出下列句子中黑體詞語運用有誤的一句( )(2分) A.截止4月17日,云南玉樹地震已造成791人遇難,294人失蹤,11486人受傷無家可歸。 B.我們閱讀名著不僅能得到藝術的享受,而且能獲得人生的啟迪。 C.5月1日早晨,上海的大街小巷人頭攢動,大家望眼欲穿,期盼著世界博覽會到來。 D.黃梅縣實驗中學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發放寄宿貧困生補助,學校宣傳欄里貼了一張啟示。
下列句子中標點沒有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B.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楔而不舍。 C.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D.他說了,跟著的是“做”。
下列各組詞語中注音、書寫不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確 鑿(záo)人跡罕(hǎn)至 訕(shàn)笑 絕壁斷崖(yá) B.斑(蝥) máo 人聲(鼎) dǐng 沸 尷 尬(gān gà) 慷(慨) kǎi淋漓 C.倜 儻(tìdǎng) 萬丈狂(瀾) lán 亙(gèn)古 目不(窺)kuī園 D.(徘)pái徊 端木蕻(hóng)良 睿(ruì)智 義憤填(膺) yīng
古詩文名句填寫(6分) 1、山際見來煙, 。(吳均《山中雜詩》) 2、深林人不知, 。(王維《竹里館》) 3、.峨眉山月半輪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4、《春夜洛城聞笛》是詩人在客居洛陽的一個夜晚,詩中聽到笛子吹奏《折楊柳》曲調,引起自己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之情的一句是 , 。 5、《逢入京使》是詩人赴安西途中所作,全詩率興而成,用語自然本色,韻味淳厚雋永。后兩句“ , ”表達了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懷親之情。 6、《木蘭詩》中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的詩句是“ , 。”
(1)那一刻,我明白了 要求:①先將題目補充完整,如“媽媽的心”、“什么最珍貴”、“生活的真諦”等等,然后作文。②文體不限。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單位名一律用“××”代替。④不得抄襲。⑤作文題目居中,上下各空一行。⑥全文不少于500字,最多寫滿格。 (2)戰斗中,戰士要堅守陣地;工作中,工人、教師、科技人員要堅守自己的崗位;生活中,我們要堅守心靈的純潔;與人交往中,我們要堅守做人的道德底線……請以“堅守”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題目自擬。②文體不限。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單位名一律用“××”代替。④不得抄襲。⑤作文題目居中,上下各空一行。⑥全文不少于500字,最多寫滿格。
閱讀下面這篇文章,完成題。 自然的風 ①清晨,陽臺那方的窗簾隨一陣涼風飄舉起來。想起昨晚友人從上海來電話,說酷暑難熬,真慶幸北京人的福份。 ②不管白天沒有樹陰遮攔的地方太陽多毒,晚上在樹下乘涼,總有樹頂微動的時候,“涼風下來啦!”還記得幾十年前老人就這樣歡呼。 ③歡呼的是自然風。 ④一年四季,早午晚夜,如果沒有風,自然界能夠如此生動么?如果沒有風,就沒有草花的搖曳、山嵐的流動,沒有“微風燕子斜”,天邊落霞千姿百態的變化。 ⑤如果沒有風,就沒有山雨欲來時,“風是雨的頭”那種氣勢。至今城居無山,我也愛在陽臺上看云盼雨,相信云龍風虎之說,更羨慕那些淳良的鴿子,平時漫步屋脊的竟也乘風展翅,繞著幾十米高的煙囪飛旋,甚至不費力地蹲到煙囪頂上,是雨前的風使它們興奮。興奮的還有燕子,素常少見,不知道隱藏何處,據說氣壓低,逼得它們亂飛,那么它們吱吱尖叫著,該是在茫然中呼朋喚侶,就像馬路上的行人,冒著突起的裹挾著雨絲和塵土味的風疾走,要尋個避雨的屋檐吧! ⑥如果沒有風,暴雨也為之減色,只有風助雨勢,雨助風威,才把千萬道粗獷的雨線,刮得直注橫飛,猶如千軍萬馬,過處揚起滾滾煙塵。 ⑦當然,倏忽而至的疾風猛雨,是自然界的動亂;更多平靜的時候,風是輕的,柔的,緩的,如扇,扣拂,如吹,“吹面不寒”,比方陽歷三四月,一陣風,加上幾滴雨,草在不知不覺間綠了,或是“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水紋如轂(hú有皺紋的紗),紙船也不愁吹翻。只是這種時候,除了有心人,都會忘了風的存在。此時風在帆上,“風正一帆懸”,想見千百里水程一帆風順;風在竹葉上,蕭蕭作響,在那聽風聲雨聲的人,一枝一葉總關情。誰說風是無形的?你看窗上搖動的樹影花光;該沒有人說風是無聲的,那催人筆墨淋漓作《秋聲賦》的秋聲,難道不就是風聲么? ⑧“好大的西北風啊,……一二三四呼呼呼……”童年時這首快樂的歌,始終在耳邊回響,不但在通紅的爐火邊,聽著戶外的風聲益覺得溫暖的可貴;就是帶著棉帽、裹著圍巾迎風上學,西北風如刀片扎臉,手指凍僵,跳著腳前行,一哼起這歌兒,也就來了勁,來了勇氣,樂觀得熱血奔流。 ⑨天地間能夠沒有風么?能夠只有“春風宜人”的溫煦么?不,從三級風到八級風,這才是自然界,這也才是人生。也許因為年紀大了,易于懷舊,每逢擦抹窗臺上的塵土的時候,總喚回少年時代的遐想,那是多么向往遙遠的風沙,要出門投身向遙遠的風沙啊。 ⑩這我才懂得,為什么自然界那最誘人的叫做風景,叫做風光。沒有風會少了多少美的景觀,這世界就不會這么生動。 ⑾說的是自然風。它是無可替代的。“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這是三百年前引出文字獄的兩句詩;時過境遷,細心揣摩,這里面不是蘊著一種難得的情趣么? 15.文章開篇兩段,作者寫到風時,既提及朋友的電話,又想起幾十年前老人的歡呼,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按要求分析填空。(4分) 這樣寫是為了在 中突出自然風帶給人的舒適和愜意,同時 。 16.閱讀⑤~⑧段,文章主要從哪四方面描寫了自然風的力量?下面的概括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4分) A.雨前轟轟烈烈的造勢( ) B.雨中風風火火的助威( ) C.疾風猛雨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自然( ) D.冬日里寒風能帶給人勇氣,鼓舞人前行( ) 17.作者通過文字的描述表達了他的什么觀點?(請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 18.聯系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畫橫線的“從三級風到八級風,這才是自然界,這也才是人生”這句話?請按方框字數要求填空回答。(3分) 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的人生□□,人生的經歷不僅僅只是□□□□,少不了□□□□的時候。 19.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從“雨”、“光”、“月”三個詞語中任選—個,另寫—個句子。(3分) 例句:風在竹葉上,蕭蕭作響,在那聽風聲雨聲的人,一枝一葉總關情。 仿句: 20.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第⑤段描寫鴿子、燕子等動物在雨前的反常舉動,展示了風帶給自然界的變化和影響。 B.第⑦段中作者借雨、草、葉等物,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將風寫得具體可感。 C.作者在文中引入和風有關的古代詩句、民間熟語,說明古人對自然風的研究十分深入。 D.文章最后引用三百年前的兩句古詩,說明作者領悟到了一種難得的情趣。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詞答問題。(8分)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①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項是( ) A.珍羞:精美的菜肴。 羞,現在寫作“饈”。 B.直:價值,現在寫作“值”。 C.茫然:漫然無所適從的樣子。 D.今安在:今天會在哪里安宿呢? ②詩中“直掛云帆濟滄海”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判斷下面對這首詩分析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A.詩前四句欲抑先揚,極言宴席的華美,又生動刻畫出詩人既悲憤郁悶又竭力從苦悶中掙扎出來的自我形象。( ) B.接著從“茫然”引出行路難,用四個意象揭示人生遭遇的變幻莫測,生動表現出詩人心情的變化。( ) C.“行路難!行路難!”這感情突發的驚嘆,顯示出詩人內心的驚訝與不安。( ) D.這首詩反映詩人盼望游遍祖國的高大山川和在現實中遭遇艱難的矛盾心理。( )
按要求默寫填空。①②小題任選一題,③④⑤題必做。(4分) ①自居易《錢塘湖春行》中的“亂花漸欲迷人眼, 。”兩句詩寫初春的花草也充分寫出了春天的景色。 ②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 ,左牽黃,右擎蒼”幾句詞寫了作者深感歲月易逝,人生易老,一腔報國之志難于施展的情懷。 ③ ,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蜂》) ④人生自古誰無死? 。(文天祥《過零丁洋》) ⑤天接云濤連曉霧, 。(李清照《漁家傲》)
閱讀《出師表》這篇文章中的兩段文字,完成題。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10.對下面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存亡之秋 秋:時候。 B.開張圣所 開張:開擴,擴張。 C.恢弘志士之氣 恢弘:發揚;擴大。 D.陟罰臧否 藏否:肯定與否定。 11.對下面的文字,用現代漢語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妄自菲薄;不知自重,毫無根據地看輕自己。 B.引喻失義:稱引比喻而又不知其意思。 C.作奸犯科:為非作歹,觸犯法律。 D.不宜偏私:不應該袒護私情,不公正。 12.下列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第一段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B.文章第二段提出了嚴明賞罰的建議。 C.這兩段文字寓情于敘,即以敘述為主,兼用抒情。 D.《出師表》的“表”為文章的一種,臣下給皇帝的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