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小石潭記》,完成下面小題。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抵,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水尤清冽(格外) B.潭中魚可百許頭(表示約數)
C.往來翕忽(靜悄悄的樣子) D.悄愴幽邃(憂傷)
2.下面的句子是倒裝句的一項是(? )
A.全石以為底 B.皆若空游無所依
C.不可知其源 D.四面竹樹環合
3.下列對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第一段,重點寫小石潭石之奇異,“為坻,為嶼,為嵁,為巖”,石多、石怪,成為小石潭的特色,潭因此而得名。
B.第二段文字將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著描寫,表現了魚的活潑可愛和小石潭周圍景色的秀麗。
C.第三段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兩岸的樣子,生動形象。
D.作者不僅善于捕捉山水的自然美,而且在山水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懷,情景交融。
閱讀《地球疫情暴發,逃到太空就真的安全了?》,完成下面小題。
地球疫情暴發,逃到太空就真的安全了?
金鳳
①隨著新冠病毒的蔓延,有網友表示,現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恐怕就剩下國際空間站了。在一般人看來,國際空間站似乎是一個遠離塵世的凈土,是人類處于太空中的一個“世外桃源”。
②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有關專家表示,在太空的微重力環境、宇宙射線輻射等因素加持下,病毒、細菌等微生物有更多的可乘之機,宇航員“中招”的風險更大。
微生物在空間站曾劣跡斑斑
③和地球上一樣,國際空間站上也有大量的微生物,美國國航航天局(NASA)在對空間站內的微生物進行分類時,發現了包括葡萄球菌、腸桿菌、芽孢桿菌和紅酵母等四大類微生物群落。科學家們指出,在辦公室、健身房和醫院等普通地球環境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細菌,因此空間站與人類經常光顧的其他“人造環境”其實較為類似。
④研究人員發現,在這些微生物中,主要存在的致病細菌包括葡萄球菌、鏈球菌和微球菌等,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和人型葡萄球菌可引起皮膚感染及內臟組織器官感染;而鏈球菌中的肺炎鏈球菌易使宇航員患上肺炎;變型鏈球菌主要存在于人體牙斑中,是造成字航員牙齒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此外,部分微球菌會寄生于人體皮膚、咽部和眼睛,當宇航員抵抗力下降時,會引發腦膜炎、敗血癥、關節炎等。
⑤除了威脅宇航員的身體健康外,微生物對空間站和宇宙飛船的結構材料也形成了破壞。“和平”號空間站結構材料被微生物腐蝕,形成了一個2毫米的凹陷:“聯盟”號飛船舷窗曾因霉菌的生長使能見度降低、光學性能下降。
平時人畜無害的病毒,一上天就變臉
⑥在人體的腸道、肺部、皮膚等組織部位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等。這些共生微生物已經成為人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跟人和平相處。
⑦而在遠離地球的空間站,微生物和字航員都面臨著全新的環境。微生物在太空中會因為受到環境壓力而發生各種變化,空間輻射會導致微生物發生變異,空間微重力還會使微生物發生一些生理生化特性的改變,例如毒性、致病性和抗藥性會增加。此外,在太空中,人體的免疫功能也會下降,這在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系統中都有所體現。在地面模擬失重效應的實驗以及太空中進行的實驗里,實驗動物的淋巴器官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這是導致免疫力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⑧太空中宇航員會出現免疫力下降,導致其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襲的能力下降。有一些病毒在人體內看似休眠,主要是因為受到免疫系統的壓制,而不是真正的失活,一旦在太空飛行期間人體的免疫力下降,它們就可能被喚醒。
想在太空作惡沒那么容易
⑨不過,縱使病毒花樣再多,人類也總有破解它們的招數。
⑩為了防止地球的病毒被帶上太空,航天器在建造、測試、運輸和發射前,要保持環境的絕對潔凈,必要時還要進行干熱滅菌、輻射滅菌等微生物的消殺處理,以火星等可能存在地外生物的星球為目標的探測器,就是這樣進行微生物防護的。如果航天器的構件以及里面的空氣、食物和水沒有受到污染,那么剩下的感染源就是宇航員了。為避免病毒被帶上太空,在宇航員執行太空任務之前,還會對其進行醫學隔離和檢疫,確保他們不攜帶活性病毒升空。
?今年4月,國際空間站將面臨宇航員輪換,NASA正采取嚴格措施防止新冠病毒進入空間站。NASA醫療工作人員巴茨馬諾娃說,各國航天機構一直致力于防止任何病毒進入國際空間站,“考慮到增強的安全措施,新冠病毒進入國際空間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在太空的微重力環境、宇宙射線輻射等因素加持下,病毒、細菌等微生物有更多的可乘之機,字航員“中招”的風險更大。
B.和地球上一樣,國際空間站上也有大量的微生物,與人類經常光顧的辦公室、健身房和醫院等地球環境較為類似。
C.在太空中,人體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襲的能力下降,導致人體的免疫功能也會隨之下降。
D.為了防止地球的病毒被帶上太空,航天器在建造、測試、運輸和發射前,要保持環境的絕對潔凈,必要時還要進行干熱滅菌、輻射滅菌等微生物的消殺處理。
2.對畫線句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舉例子,列數字,準確地說明微生物對空間站和宇宙飛船的結構材料形成了破壞。
B.打比方,作比較,形象地突出了微生物對空間站和宇宙飛船的結構材料形成了破壞。
C.舉例子,作比較,具體地說明微生物對空間站和宇宙飛船的結構材料也形成了破壞。
D.舉例子,列數字,準確地說明了宇宙飛船會因為微生物的生長使能見度降低、光學性能下降。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④段加點詞“主要”表示范圍的限制,體現了說明文語言準確、嚴謹的特點。
B.第①段的加點詞“這樣”指出了航天器在建造、測試、運輸和發射前,要保持環境的絕對潔凈,必要時還要進行干熱滅菌、輻射滅菌等微生物的消殺處理。
C.本文是一篇事理性說明文,按照邏輯順序,說明了地球疫情暴發,只要采取一定的防護措施,逃到太空就一定安全了。
D.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世外桃源”“和平相處”等詞體現了文章語言的生動性。
下面對詩詞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兼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A.全詩分為三章,每章前兩句以凄清的景致起興,形成一種沉郁悲涼的氛圍。后六句描寫訪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說伊人一會兒出現在水邊,一會兒又仿佛置身于州島上,可望而不可即。
C.“伊人”是詩人訪求的對象,是美的化身,詩人矢志不渝地追求,強烈地感受到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這首詩描寫了“伊人”生活的環境和詩人在不同時間不懈地尋找“伊人”的過程,因此,從詩的內容看,它應是一首敘事詩。
下列句子空格處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你喜歡獨處嗎□獨處時喜歡做什么□獨處時,有人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著,對話心靈□有人喜歡泡上一壺茶,品讀詩書。看鳳凰衛視的“李敖有話說”□鳳凰衛視的的一檔講座式欄目□知道李敖大師也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人生的過往會慢慢沉淀下來,變成一種記憶,藏在心底。獨處,是享受一段真正屬于自己的美好時光。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下面句子有語病的一項是(?? )
①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們對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有了更充分的認識。②不少居民有意識地開始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垃圾分類。③垃圾分類一方面靠各個參與主體的精神自覺,④另一方面各級政府要善于利用大數據、智能化等智慧手段強力推動。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人類是一個___________的命運共同體。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給世界各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巨大___________,給全球公共安全帶來巨大挑戰,對全球生產和需求造成全面___________。各國團結合作是遏制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必然選擇,只有在共同抗擊疫情中加強國際宏觀協調,方能提振世界經濟復蘇的士氣。
A.一脈相承?? 脅迫?? 打擊 B.休戚與共?? 脅迫?? 沖擊
C.休戚與共?? 威脅?? 沖擊 D.一脈相承?? 威脅?? 打擊